这是生活小提示系列文章,分享阿猪这些年被社会毒打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今天结合阿猪这些年的亲身经历和对从事行业的了解,聊一聊找工作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

  阿猪职业生涯的前半期主要在投资管理、财富管理行业从事金融产品经理相关工作,后半期主要在房地产行业从事融资、资金管理工作。虽然行业存在跨度,但是工作的性质都属于投融资这个大类范畴。今天的话题主要也是围绕这个展开。

一、远离有违法犯罪风险的公司和岗位

1、明确自身行业、岗位受哪些法规政策的约束

  阿猪认为找工作首先要了解自己打算从事的行业、岗位受哪些法规政策的约束,需要满足什么监管要求,谨慎选择具有较高合规风险的行业和岗位,坚决远离不合规甚至有违法犯罪风险的公司。正所谓挣下的钱也得有命花才行,“业内所有公司都这么干,怕什么”的思想要不得。

  在投融资这个大类范畴下,可以分为银行、保险、信托、证券、期货、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商业保理、融资租赁、金融租赁、小额贷款、基金销售等等众多细分行业,这些行业在本质上都离不开和资金打交道。而资金并不是普通的物品,自然免不了要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从监管的角度,从事投融资业务的企业可以分为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两个大类。

  金融机构,一般指的是需要获得金融类主管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才能展业的金融类企业。比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需要获得银保监会颁发的金融许可证;保险公司及其资产管理子公司等需要获得银保监会颁发的保险许可证;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公募基金及它们的资产管理子公司等需要获得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

  类金融企业,一般指的是不需要监管部门颁发许可证,但其本质仍然是从事金融类业务的企业。类金融企业由于受监管少、展业门槛低,往往是金融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发行业,求职者找工作的时候应当谨慎甄别。

  不需要金融类监管部门颁发许可证,不代表不接受监管、没有任何展业门槛。并且随着行业实践的发展,针对类金融企业的监管也在趋严、展业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例如私募基金公司接受中基协的“行业自律管理”,在15、16年刚实行私募基金管理人和产品备案的时候,可以说是毫无门槛,只要在事后提供形式性的备案材料即可。但是很多非法集资等活动披着私募基金的外衣,基金管理人本身也存在很多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很多金融机构、房地产企业等利用私募基金规避监管,以及其他一些乱象的滋生,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产品的备案难度不断提高,监管指标不断趋严,展业门槛不断提高。

  整体上,投融资类的企业遵循一个规律,越正规的行业,其监管越严、展业门槛越高,能满足条件的企业的实力则越强,进而求职者间的竞争就越激烈,公司招人员的要求也更高。反之,越是不靠谱的公司、岗位,招人的门槛也就越低。客观评估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高薪低门槛”背后的陷阱。

2、法律风险举例

  阿猪能想的到的最常见的一个法律风险就是“非法集资”,“非法集资”指的是刑法中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两项罪名。

  在阿猪2014年刚工作那会儿,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逐渐盛行P2P融资,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线上理财平台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宜信、诺亚、海银、E租宝、陆金所、中植等等。

  在形式上,个人或者企业以民间借贷的名义将自己的资金出借给其他有资金需求的个人或者企业,然后再把债权转让给个人投资者,并向投资者定期支付利息;或者有资金需求的个人和企业直接在平台发布借款需求,然后投资者直接出借。为了在形式上规避可能的法律风险,应对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业内的公司不断与时俱进,演变出不同的变种,甚至发展出有限合伙型私募基金、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项目、资产管理公司产品等众多表面合规性更强的形式,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提供资金结算、“托管”服务的公司。

  由于监管不严、风险管控不足等原因,很多平台出现挪用资金、庞氏骗局、坏账等损害投资人利益的行为,甚至还有专门借网贷不还的“撸贷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平台“暴雷”。投资人向公安机关经侦部门报案后,会按照刑事案件进行立案侦察。由于此类公司没有正规的金融资质,往往会被定性为非法集资,公司的股东和高管会被列为重要的犯罪嫌疑人。甚至上海出现过普通员工的工资和佣金提成被认定为非法所得,被公安机关发布公告要求限时上缴的情形。

  虽然随着投资者风险意识的逐渐提高以及监管政策的不断趋严,非金融机构背景的财富管理公司陆续退出或者转型,但它们从来都没有消失过,仍然有新的公司不断出现。阿猪提醒求职者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注意谨慎甄别。

二、提前判断公司的实力

  一个公司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劳动者自身的福利待遇水平,甚至是工作的稳定性,所以在入职前尽可能的了解目标公司的实力是很有必要的。这里举例讲几个判断公司实力的点。

1、查看公司的股东背景

  一般来讲,一个公司的股东的实力越强,并且股东越重视该公司,那么这个公司得到的资源和支持就越多,从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相对越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可能性也相对越高。

  我们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企查查等第三方平台查询一家公司的股东名称、持股比例、认缴金额、实缴金额等工商信息。对于上市公司,还可以在交易所查询该公司的年报等公告,从中获取更丰富详细的信息。

  继续向上穿透,分别查看每个股东的股权结构,可以对这家公司的真实股权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通常来讲,如果实际股东是中石油、招商局等重点央企,或者经济发达省市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等重点地方国企,通常表明该公司的股东实力较强。

  如果实际股东是上市公司、知名民营企业,或者其他普通的央企、地方国企,这类企业在平均水平以及概率上,实力是优于普通企业的。但是在国企倒闭、上市公司退市早已稀松平常的当下,仍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甄别与判断。

  如果实际股东是普通的自然人,那么从平均水平和概率上讲,这类企业的实力偏弱,大部分会在5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倒闭。

  许多情况下,一家公司的实际股东的成分是混合的,可能包含央企、地方国企、上市公司、自然人中的两种或多种。这类公司一般基于某种合作目的而设立,这个时候需要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股权结构的原因和目的,从而判断哪个股东的话语权更大,它对公司的控制强度如何,是否重视这家公司,是否原因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举两个例子。假如一家公司有两个股东,持股各占50%,那么当公司有重大事项需要决策或者股东之间发生分歧的时候,谁也没办法绝对拍板。自然而然,谁也不愿意真心实意向公司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这家公司有可能会变成没爹疼没娘爱的孩子,只得自生自灭。

  假如一家公司占多数股份的实际股东是自然人,国企、上市公司只占少数股份。通常来讲,这个自然人股东的个人实力和社会关系在当地是比较强的。但另一方面,其他的股东通常并不会给与公司太多的资源和支持。

● 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股东的持股信息属于企业自主选择公示的信息。虽然企业需对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承担责任,但是系统并不会进行校验,所以仅供参考。
● 一家公司的名声响亮,并不一定必然实力强、盈利好。
● 警惕伪国企。如果实际股东是全民所有制企业、xx机关服务部、xx协会之类….,或者实际股东虽然是国企,但与公司之间隔了两层及以上,甚至中间还参杂者其他民企股东,但公司却在对外宣传中鼓吹自己是国企,那么就要警惕了。全民所有制企业≠国企;xx机关服务部这种东西压根就没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实力约等于0,它只是企业改制的历史遗留BUG;挂靠国企、央企更是明码标价的生意。这些都有可能被钻空子,用来虚假宣传公司具有国企背景。

2、查看公司注册资本的认缴和实缴情况

  一个有实力的公司,通常注册资本比较高,实缴的比例也很高。所以如果你应聘的公司注册资本很低,或者实缴比例很低,基本就可以确定这家公司的实力很弱。我们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企查查等第三方平台查询一家公司的认缴和实缴信息。

  但是注册资本、实缴比例高的公司,其并不必然一定有实力。

  自从2014年之后,公司法已经不再强制要求企业对注册资本进行实缴了。也就是说,只要老板愿意,公司可以把注册资本登记为100亿,但实缴资本却是0。如果不懂认缴和实缴的关系,很容易被这种小伎俩骗到。

  实缴资本对应资产负债表中有所有者权益下的实收资本科目。如果一家公司经营不善,或者股东抽逃出资,也有可能实缴资本很高,但是账上仍然空空如也。即使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专项验资报告,也可以轻而易举的造假。

3、查看公司的社保参保情况

  一个正常运作的公司,需要一定员工的支撑。所以通过查询公司工商年报中的参保信息,可以侧面判断公司的实力。我们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企查查等第三方平台查询一家公司的社保参保情况。

  如果一家公司参保的员工人数较少,说明这家公司的规模较小,实力也相对较弱。如果一家公司只有一两个人员参保,甚至没有人参保,那么它大概率是一家空壳公司,我们应当远离。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这家公司属于大型集团公司,有多家关联公司,不同事业部、不同下属公司的员工对应不同的公司主体。不过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型集团公司,一个下属公司的员工也应该少不了才是。

4、实地查看公司的办公场所

  办公场所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公司的情况。

  通常来讲,相同行业、相似实力的公司会聚集到相近的片区。根据应聘公司所在片区的经济情况,以及同一园区、办公楼其他公司的情况,可以大致预估应聘公司的实力水平。不过还是那句话,好公司聚在一起,但和好公司在一起的不一定必然是好公司。

  另外通过办公场地的大小、好坏程度、工位饱和程度、员工精神面貌等因素,也可以从一定程度反应出公司的情况。

三、其他事项例举

1、公司的主业是否突出

  一个正经的公司,通常主营业务突出,很少会涉及各种跨度很大甚至与主业不相干的业务。

  所以当一个公司宣传自己涉足多个行业,尤其还是听起来很虚无缥缈的行业时,应当尤其引起注意。一个公司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如果很多很杂,也应当引起注意,老板也许自己都没想好自己想要干什么。

  一些金融机构、类金融企业,由于受监管约束,营业执照范围只允许填写特定的内容。例如一家私募基金的营业执照上如果写着私募基金管理、投资管理之外的内容,那么很有可能是一家没有在中基协备案的非正规公司。

2、警惕以招聘为生意的公司

  找工作还需要自己掏钱,这件事怎么听怎么不靠谱。但是这种情况在保险公司、人力资源中介公司很常见。

  说句难听的话,保险公司在业务员营销端的运作模式和传销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他们卖的是受监管的保险产品罢了。拉人头、发展下线是业务员的一项常规的业绩指标。当你成功拉来一个新员工,公司会以考试费的名义向其收取费用,更有甚者会明目张胆的收取培训费。如果新员工成功入职并且带来业绩,那么推荐他入职的员工也会有奖励。如果新员工没有通过考核被淘汰那也没关系,反正公司收取的费用已经赚到手了。

  此外,一些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外包岗位,通常会委托给有关系的人力资源中介公司进行招聘。中介公司会发布招聘信息,招揽应聘者报名参加笔试、面试,并且缴纳几十至几百不等的报名费。你有没有机会入职这个没有编制的外包岗位其实没人关心,中介公司只希望多多有人报名好赚取报名费。

四、注意保护劳动者自身的合法权益

1、社保、公积金是否正常缴纳

  按照法律,企业应当按照员工的实际工资水平为员工足额缴纳社保,而公积金是企业自愿缴纳,不强制的。

  在实践中,一般大城市的企业大多会为员工按时缴纳社保和公积金,而小城市的企业则经常出现各种奇葩操作。很多企业为了节省社保方面的开销,并不会足额给员工缴纳社保,有些公司甚至只会按照当地人社部门规定的最低缴金基数为员工缴纳社保,还美其名曰“为员工省钱”。有些企业会规定员工转正后才给缴纳社保。这些都是违法的。有些企业并不会给员工缴纳公积金,这样虽然不违法,但是员工福利的损失,也是企业实力不济的一种印证。

  我国目前实行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为员工缴纳的部分进入统筹账户,个人缴纳的部分进入个人账户,属于个人财产。当企业降低缴金基数的时候,虽然员工个人缴纳的金额也会相应降低,看起来好像是省钱了,但实际上这会影响到员工的退休养老金待遇,是员工的损失。而足额缴纳社保时,虽然个人缴纳的金额相应增加了,但是这笔钱仍然是你的个人财产,只是暂时不能动用而已。

  在入职前问清楚企业如何缴纳社保和公积金,并且把约定写在劳动合同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踩坑。

2、问清楚薪资结构和发放条件

  在招聘信息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企业给出一个金额较高、跨度范围较大的薪资待遇,但是入职后,却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这就需要我们事先问清楚薪资的结构以及发放条件,避免被文字游戏作弄,并要求用人单位将承诺白纸黑字写进劳动合同。

  企业在招聘信息中宣称的薪资待遇,一般是理想状况下的最高金额,员工并不一定能实际拿的到,还有一部分甚至是企业自己都没想好到底要不要兑现的大饼。

  通常来讲,企业薪资待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不与个人业绩、公司绩效挂钩的固定部分,只要员工正常出勤就可以得到,主要是基本工资、固定的节假日奖金、各项补贴等等。

  第二部分是与和人考核/业绩、公司绩效挂钩的部分,主要是年薪中按一定比例延迟发放的部分、业绩提成、年终奖等。

  第三部分是画饼成分更高、规则更复杂的部分,比如期权、分红等。这部分需要与用人单位明确这个大饼在法律上具体是什么东西,兑现条件是什么,兑现后有什么限制条件。

  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后边如果有其他想起来的,阿猪再作补充。